老舍剧场微剧评 | 《响遏行云》剧本朗读:昨日金声犹在 明日又向何方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近期,北京评协组织文艺评论工作者代表赴老舍剧场观摩话剧《响遏行云》剧本朗读。“老舍剧场微剧评”专栏选取陈维平、朱江、李越颖、张杰、张磊磊、郑琳、黎威的评论文章,从不同角度分享观摩感受。
新形式 新探索 新方向
陈维平中华曲艺学会秘书长12月16日,在北京老舍剧场看了一部探索式的剧本朗读剧《响遏行云》。这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剧目,反映了当下农村县级剧团真实的生存状态,也折射出经济大潮迎面扑来时对传统艺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一、现实题材揭开传统文化发展困境
本剧围绕一个普通的农村县级梆子剧团排练新戏的故事展开。省城派来的青年演员与县剧团老演员在艺术观念、表现形式、传承与创新、融资重整等诸多问题上存在分歧。一方面是对传统艺术的执着,主张原汁原味,沉浸于以往观众喝彩;另一方面是省城来的年轻演员突破唱腔、试图创新、网上直播,让年轻人理解和参与。同时,县剧团经费紧张,既沉浸于过去的辉煌、抵触外来的创新,又为资金紧缺感到惶惶不安。剧团团长、团长夫人(剧团的女主角)、省里来的年轻演员、剧团的几位中青年演员,人物关系清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却因背景、文化和见识的不同而有着各自的想法。在排练的过程中,观念和认知的不同,导致冲突不断,充分体现主题。二、剧本朗读是个好方向
第一次看到以剧本朗读的形式来表演一个戏。原以为是剧本围读的形式,观看后觉得,这似乎是一个初期合排形式走场,演员们在舞台上,穿上了简单的道具服装,进行了形式上的走台和基础的表演,整个剧的大致样貌初步展现。观众也可以从中看到整剧的基本风貌。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探索,剧情结尾似乎也是开放性的,也许在正式演出时,会找到一个好的结局。
《响遏行云》剧本朗读是非常好的探索性演出形式,值得在小范围推广,所选题材贴近现实,反映当下农村文化窘境,给人思考与启迪。也许这种类型的剧目,在演出结束后,再增加些与现场观众互动的环节,可能对剧组的创作思路更有帮助。
人心常见叵测,审美不能无常
朱江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 人文社科编辑“响遏行云”这一成语出自《列子·汤问》,本意就是学生薛谭自恃天资出众、学艺精进,觉得可以离开师父秦青独自闯荡。秦青并未劝阻,摆酒送行,临别唱了一首新曲。不想秦青的歌声雄浑悲壮,竟然振动了树林,连天上的行云都为之停住了脚步。薛谭立即意识到自己的盲目自信,跟师父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于是向师父请罪,要求继续留下学习。
话剧《响遏行云》遵循此基础,将话题聚焦于直播兴起之时,积极探讨传统戏曲能否依靠传统方式存活的问题,更深层地对直播、短视频热潮之下大众的审美提出了警示。
2016年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直播元年”。因为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快速普及,电商购物迅速占领直播这片蓝海。直到2018年,抖音和快手再次引爆了短视频热潮,直播领域也在接下来的几年迅速扩张到各行各业。影视化内容创作脱离高门槛,成为常态化,对大众审美产生了巨大影响。《响遏行云》的开端就是在紫坞剧团唱功精湛的大青衣冯俏梅不足以让剧团收支平衡的时候,团长为了争取扶持基金,决定请来省团里坐冷板凳却通过唱戏直播收获大量粉丝的年轻演员林小愫创排新戏自救。
当一个坚韧的王宝钏遇上一个骄傲的王宝钏,冯俏梅欣赏林小愫身上不错的戏曲资质,但看不起她迎合粉丝而唱的所谓“戏腔”,认为她“词也不顺口,曲也不好听,一个高腔也没有”;林小愫自知论功底不如冯俏梅,但她用星座论建立自己跟王宝钏的共鸣点。她们争的不仅是舞台上的C位,更是对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面对泛滥的大众审美,是否已经从引领沦落为“讨好”的反思。
碰撞、传承与新生
李越颖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响遏行云》讲述的是一个以演传统梆子戏为主的小剧团在当代寻找出路的悲喜故事。紫坞剧团已历经百年,也曾有一票难求的辉煌过往,而今门庭冷落,生计难求。团长丑奴儿为盘活剧团,打算走参赛评奖、吸引市场资本的道路,于是请来省剧团的年轻演员林小愫共排新剧《王宝钏》。林小愫对王宝钏的人物性格和悲剧命运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这引起了剧团当家青衣冯俏梅的不满。
看戏演戏亦是向内审视,两代演员对戏中人的解读都带有各自人生道路的底色。一个是生在剧团长在剧团、从父亲手中接手剧团历经艰苦走到今天的冯俏梅,在她的演绎中,“认定了就守到底”不仅是王宝钏的信念,也是冯俏梅自己对梆子戏的坚守。一个是熟稔当代流行文化的林小愫,她演出了王宝钏的傲,这傲气何尝不是林小愫自己的人生态度,旁人如何误解和轻视都不要紧,她要的是自己的心,对戏剧的真心。两代人,两种观念的碰撞,这就是历史的复杂性,好似一曲复调交响乐。
剧团的新戏排演并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紫坞剧团不得不面临解散的无奈,演员们一个个满怀留恋地离开剧团,黯淡落寞的氛围笼罩着所有人。但这时,一个怀抱中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起了梆子腔。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传承,一种新的希望,好像皑皑白雪中露出的一枝嫩芽,预示着来年的新生与繁荣。后来,在他们下乡演出的时候,有人把他们唱戏的片段拍下来传到网上,竟引来十万粉丝的追捧。互联网技术让传统戏剧走到千万观众的掌上,从四方的戏台到四方的屏幕,是全新的技术体验和演出呈现方式带来的时代反响。
从小切口,看大时代。一个小小的梆子剧团所面临的苦乐,正是许许多多传统行业置身的处境。观念转变,新老传承,人才引进,技术突破,都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小人物的生活故事,落在时代的浪潮里激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而中国传统艺术凭借其自身魅力和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必将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传统戏曲在现代转型中的探索与发展
张杰中国传媒大学学生话剧《响遏行云》深入探讨了传统戏剧团体在21世纪初期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的转型过程。该剧通过丰富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塑造,生动展现了传统与现代、冲突与融合的复杂场景。
剧中,传统梆子戏剧团因逐渐失去观众支持而面临生存危机,主要依靠冯俏梅饰演的“王宝钏”一角来维持剧团的运营。团长丑奴儿为了振兴剧团,请省团青年演员林小愫到剧团演出,从城市到来的具有现代性的林小愫与以乡村为代表的具有传统性的冯俏梅形成对比,两人在对王宝钏角色的理解和表现上迥然有别,前者强调表现王宝钏独具现代女性的一面,而后者则忠于展现传统的王宝钏。这一碰撞不仅体现在人物的对立上,更深刻反映了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中的定位问题。随着视觉文化的多样化和新型媒介的兴起,传统戏曲不仅面临观众群体日益缩减的挑战,更要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吸引现代观众的关注。剧中通过冯俏梅与林小愫两个角色的互动,展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交融的可能性。
林小愫的角色代表了新一代艺术家对传统戏曲的新解读和创新尝试。她不仅是在演绎传统戏剧角色,更是在尝试通过现代的视角重新演绎这些角色。此外,林小愫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短视频等形式,使传统戏曲更加贴近年轻观众,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与此同时,冯俏梅的坚持和对传统戏曲的深刻理解,则体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及其在现代社会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她的角色强调了传统戏曲的精神内核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传统艺术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在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响遏行云》不仅展示了传统戏曲与现代文化的碰撞,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它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在迅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传统艺术如何保持其独特性,同时又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短视频平台,通过短视频弘扬传统文化这一模式已在京剧果小菁和越剧陈丽君等人中取得了显著成功,为传统戏剧的复兴提供了新的方向。
总之,《响遏行云》通过其复杂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自我更新、融合与发展的独到视角。这部话剧不仅是对传统戏剧在当代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是对于在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中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传统经典何去何从
张磊磊首都师范大学学生《响遏行云》讲述了一个以演传统戏为主的小剧团在现代社会“吃瘪”,团长丑奴儿为了打开局面,拉投资排新戏打算走市场化道路,进而引发了传统与现代的较量的故事。
一、编剧很精彩——“传统与现代”的命题呈现
该剧满足了优秀剧本的很多要素,诸如矛盾,双方都很合理,却水火难容,引发观者的思索;又如真善美之“真”,记得有段台词是团长说,夫妻之间说什么怨不怨的。大梅说,你还是埋怨我了?还有“三个人扒墙根的情节”等,很生活化。“真”能贴近人心、感动人,让人沉浸。
好的剧本不是告诉观众一个知识、一个道理,而是呈现客观的问题,给人思考、启迪,与观者平等地探讨一些现实的、深刻的命题。
该剧呈现了多个围绕“传统与现代”的深刻命题。譬如“雅俗”,俗就是比雅更具生命力,让人痛心却无可奈何(想到了东方甄选事件揭示的“饭圈文化”,想到了“德云社和曹云金”,想到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之于古典主义);又譬如其中关于王宝钏是怎样的形象,传统代表大梅和现代代表林小愫展开了争论,呈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心中的王宝钏,可谓各有千秋。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在当下的时空环境(包括历史逻辑、时代背景、政治导向、文化自身规律……),传统经典何去何从?
二、导演很出色——独具匠心的舞台表达
导演的舞台设计很不错,譬如出场,一边传统,一边现代,咿咿呀呀各自有各自的腔调,嘈嘈杂杂点出了传统在当下的时代现状。这种匠心还有很多,譬如传统艺人在排练间隙打游戏的设计;传统与现代两位王宝钏的对台戏,两人环绕交错;还有三个场景,两人同时讲述王宝钏的故事,这种舞台设计很出彩。
作品还有很多包袱,如听林小愫调侃“丑团长”,小跟头机智的“回应”;“反正谭鑫培、马连良都不出钱”等。在严肃深刻之外又有欢乐,让人开怀。
演员的表演也很精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很惹人喜爱,譬如角色水弦子的声腔、走姿……这让剧本朗读也不失动人,让人沉浸。虽然是话剧,但以梨园行为题材,所以对演员有特别的要求,唱的部分也可谓“响遏行云”。
三、观者很享受——笑声、掌声“响遏行云”
观众的笑声、掌声、退场后的热烈议论是对该剧最好的回应。此外,我个人还有些思考:结局是否有点仓促,是不是可以在大梅救场的时候直接让其在直播环境中大放异彩呢(角色林小愫说过第二场要直播)?水弦子使坏的设置是否不太微妙?曝出水弦子压抑多年的情感是不是使故事更繁琐了?是不是可以有开放的留白给观众?结巴以及“大梅不愿意传授真本领”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希望可以赋予每个角色更多引人思考的意义。
传统戏曲的现代困境与思考
郑琳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响遏行云”一语出自《列子·汤问》,原讲述徒弟薛谭求技于老师秦青,薛谭自认为技艺成熟想要出师,老师秦青在临送他时高唱,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见此情形深觉自身不足,潜心跟随老师学习。因此,“响遏行云”用来指声音动听,使得天上流动的云彩也驻足倾听,也常用来比喻学习不能浅尝辄止。话剧《响遏行云》以此语为题,由编剧刘金妮,导演松天硕,演员张巍、白晓琳、应雨宸、张凯歌、潘艺琳等合作出演,围绕传统梆子戏班的传承与发展,对传统戏曲的现代困境进行思考。
在剧情上,传统戏曲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由两位王宝钏扮演者大梅和林小愫之间的冲突表现出来。王宝钏为等待丈夫苦守寒窑十八年,是一个忠贞不渝的经典形象。传统坚守者大梅认为,林小愫对于人物的把握不够深入,导致她演绎的王宝钏不够沉稳;现代代表者林小愫认为自己了解王宝钏,是她的当代知音。其矛盾背后折射出不同年龄的戏曲演员对于人物把握的时代差异,是对传统戏曲现代困境的重要思考。但其面临的困境和反思面向不止于此,戏曲在当代的困境是人们对于内容获取的量化要求和对效率的追求,致使传统戏曲慢工出细活的模式不得不面对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此外,戏曲在时间节奏和方言念白等艺术程式上的追求,也对观众的艺术接受方式提出要求。
新媒体的介入成为戏曲剧团突围的可能。团长为戏班的生存考虑试图引入网络红人作为新鲜力量,却被妻子大梅反对。经过一系列矛盾后,最后一幕戏班众人分道扬镳,而直播的偶然性为戏班的命运留下了悬念。这一偶然背后为戏班带来的可能与不可能,仍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或许,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需要更为有力的主动性行动作为精神与旗帜,响遏行云才能历久弥新。
梆子声响,连接云泥
黎威中国戏曲学院学生话剧《响遏行云》讲述了一个以演传统戏为主、只有十来个人的小剧团——紫坞剧团第一次排新戏过程中发生的悲喜故事。团长丑奴儿为了打开局面,拉投资排新戏,打算走市场化道路,并邀请了省团年轻演员林小愫来出演女主角《王宝钏》,无可避免地惹怒了原剧团台柱子冯俏梅。新戏上马后,两代女演员之间暗自较量,一系列鸡飞狗跳的事情就此发生。
一、国营省属院团与乡县小剧团
即使演出以剧本朗读的方式进行,也体现出导演的一番巧思。来自省团的林小愫讲着标准的普通话,而紫坞剧团的成员,张口几乎都是方言。从声音上做出区分,尽管林小愫只身一人,但她的“省属院团”“直播网红”标签尽显,使得扮演者在气场上展现出与台上众人分庭抗礼的效果。
现实生活中,国营省属剧团的团队架构往往非常专业,各部门人员都来自该领域的专业院校,演员更是鲜少例外地从戏曲院校择优挑选,而乡县小剧团几乎都与紫坞剧团现状大差不差:乐队靠水弦子一人独撑、演员阵容靠冯俏梅一人独顶。
两者的生存环境是截然不同的,说一句“云泥之别”并不过分。也正因如此,林小愫“卷”不过省团的演员而“下”到紫坞剧团,并且牢牢抓住新戏主角王宝钏不放是完全合情合理的。林小愫与冯俏梅的矛盾浑然天成,从林小愫一到紫坞剧团就能听出冯俏梅在台上气虚开始,两人势均力敌的角斗就展开了,故事也变得可看、可玩,有吸引力起来。
二、网络“云”直播与下乡演出
“狮子座的王宝钏”是以林小愫为代表的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戏曲演员对传统角色的解构与重新认识,相似的解构在院校教学过程中其实非常多,并且深深影响着演员的表演细节。
这并不是一件纯粹反面的事,的确有非常多的年轻观众被演员在社交平台上或漂亮或帅气的颜值吸引而走进剧场,了解戏曲艺术,慢慢爱上戏曲,成为新一批的戏曲观众。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村社演出对年轻一代的辐射影响越来越小,戏曲表演慢慢从田间地头转移到网络“云”上,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
但这也绝不是一件纯粹正面的事,林小愫在直播时与观众不断互动的过程中主要以迎合为主,颇有种拉着剧作“娱乐至死”的悲哀。宣传有之,与此同时反噬也有之。林小愫对王宝钏的认识与思考是片面且不足的,这也是她不及冯俏梅之处。冯俏梅扎根土地,能在表演过程中接收到民间观众最直接的反映,在千锤百炼后对王宝钏这一角色的认知入木三分,动人心魄。
剧本中虽然点明两人的长短处,但却并没有表现林小愫在饰演王宝钏时不贴合人物的内容,也没有将前文铺写的《王宝钏》一剧的“魔改”内容引起戏迷群体的反噬展现出来,使得林小愫在台上的失败仅仅归咎于琴师“水弦子”使坏,而让后半部分剧情稍显薄弱,似乎只是“林小愫派”和“冯俏梅派”的内部斗争,而没有提升到对戏曲演出现状思考的高度。
三、上天还是入地,抑或兼备
结局的戛然而止是最精彩的部分,不仅留下了无尽的唏嘘,也留下了无尽的可能性。毕竟一次直播并不能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即使走红,毫无直播经验的紫坞剧团能否留住流量,决心回归乡土的丑奴儿又该如何带领团队拥抱流量,从“吃上饭”到“吃饱饭”,情状之复杂几乎足以写下《响遏行云2》。剧本旨在揭示剧团生存现状,如果将收尾写明,则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爽文逻辑”或是消极的悲观状态。
总的来说,《响遏行云》在剧本层面故事扎实、逻辑清晰、立意深刻、矛盾鲜明,虽以悲情为底色却并不失幽默,悲喜交加,节奏极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捧腹的桥段并不生硬,而是合理建构在人物事件之上,是一个难得一见的好剧。
END